养老金面临危机:退休后生活30年只吃盒饭需百万
2013-06-07 10:53 点击量:1718 来源:未知
[导读]如果按照现在的盒饭价格10元和4%的通胀率计算,30年后的盒饭价格要涨到32元,一日三餐都吃盒饭要花100元,30年的盒饭钱也要超过100万元。
退休后生活30年,只吃盒饭也要花费超过100万。假设一个人的寿命80岁,50岁退休。如果按照现在的盒饭价格10元和4%的通胀率计算,30年后的盒饭价格要涨到32元,一日三餐都吃盒饭要花100元,30年的盒饭钱也要超过100万元。
盒饭引发的养老话题其实只是一个缩影。或许您会不以为然,认为年轻时忧虑养老金纯属杞人忧天,但一组数字着实让人触目惊心:到203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约2.94亿,20、30年后,每10人中将有3到4人步入老年;一位在1978年开始从事工作且工龄32年的职工在2011年退休时,领到的退休金每月仅1157元。同时,新一轮的外企“裁员潮”正扑面而来,高龄高薪的外企白领中很多人成为“新4050”一族,养老突然间成为他们要面对的现实。
那么,究竟有多少钱才够养老呢?这似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生活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乃至农村的人们,答案都是不一样的。北师大教授钟伟早在三年前就曾经预言,白领存款1000万元都未必够,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的结论背后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民币的币值极为不稳定。
如是背景下,为养老多积累资金十分必要。但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补足我们的养老金?除去传统的养老方法外,30年后,我们会采用怎样的养老模式去安度余生呢?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面临着车贷、房贷的还贷压力,同时“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让每月所能节余的资金极为有限,而内地投资渠道过窄、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起伏偏大的现实又让我们不敢轻易将“养老本”肆意挥霍,出路何在?
这是一场属于养老金领域的理财变革,更是一次养老生活模式的“头脑风暴”。这组报道中所提供的备选方法,有的已经在内地落地实践前行,而有的仍然停留在规划意向层面,养老生活属于我们能够触手可及的遥远,但愿每位读者在读过这组报道后,能够从中悟出适合于自己的投资方式,从现在开始下手准备,规划属于自己的养老未来。
中国人讲究“老有所依”,古人对于孝道的推崇便是养老文化的一种反映。追古思今,现在的国人们却有可能面临着“老无所依”,传统金字塔的三级养老体系中存在着各种问题。
在“双轨制”等传统养老模式饱受诟病的同时,“23号文”与“24号文”的出台,让未来的养老之路有望越走越宽。企业或者个人将资产交给专业机构投资者,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来获取收益,从而实现养老。未来,养老或许将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存在。
揭秘现行养老体系
如果把现行的养老体系比成一座金字塔,那么塔底是大家熟知的基础养老金,塔身是企业年金,塔尖是个人养老储蓄。不过,这个金字塔型的三级体系并不牢固,甚至可以说根本无法支撑未来养老。
社会养老是一个国家养老的基础,但从社科院提供的数据看,这一基础薄弱得让人担忧。全国近一半省区养老金收不抵支,全国养老金个人账面亏空高达 2万亿元,意味着每个人都为老龄人口背上了1500元的债务。与此同时,面对近年来的通胀压力,基础养老金收益率偏低,截至2011年,基础养老金年化平均收益率仅为1.8%。
企业年金本是养老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补充,但现实是,截至2011年年底,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仅4.5万家,参加人数达到1577万人,累积基金3579亿元。此外,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也惨不忍睹。2007~2011年的5年时间,仅有3年实现正收益。2008年投资收益率为 -0.83%,2011年投资收益率为-0.78%。这与当时股票市场大幅下跌,企业年金投资方向又多是股市不无关联。
个人储蓄养老在国外已经较为普遍,但在国内能与养老挂钩的理财产品少之又少,即使有相关产品,大多还是打着养老的名义实际做着风险较大的投资。
双轨制的“罪与罚”
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基础养老金仍然是我们未来养老的主要来源。然而,饱受诟病的“双轨制”让现行的基础养老缺失了最基本的公平原则。
统筹方式上,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拨款,企业职工由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一定标准共同缴纳;支付上,企业职工自己筹账户支付,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统一支付;支付标准上,企业退休职工只能获得退休前工资的40%左右,机关事业单位有90%以上。
贝佳(化名)供职于北京某外贸企业,每个月税前收入4000元,个人每个月缴纳的养老保险为320元。基础养老按照现行计算方法,结合全省上年年底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以北京2011年年底(2012年度未公布)4672元/月计算,基础养老可以拿到934.4元。按照20年工龄计算,在他退休时每月仅能拿到1600元左右。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则属于财政退休,退休待遇与级别、工龄等挂钩。以公务员为例,普通科员退休时有3000多元,副科级达到4000多元,正科级5000多元,副处级可以达到7000元左右。与企业退休职工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谁动了我们的养老金
2050年,当我们这代三四十岁左右的人老去时,中国的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养老问题将随之爆发。据预测,2050年,60岁的中国人口将占据34%,养老所需的各种费用将占gdp的23.31%。如此巨大的财政开支靠什么支撑,也成为当下热议话题。
两份关于企业年金的文件《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即“23号文”)和《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即“24号文”)反映出了养老体系中的一些变化。
根据“23号文”,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增加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股指期货等产品。“24 号文”主要围绕养老金产品设计方面,使得企业年金的投资转变为可通过购买养老金产品参与投资,客户可投资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养老金产品。
简单说,政府更加鼓励将养老金通过投资来保证养老,但实现并不容易。首先,目前国内企业年金管理的基金规模总资产仅为11083亿元,甚至小于拥有475万人口的挪威,该国这一数字为3000亿美元。
其次,我们的养老金可以放心拿去投资吗?作为对风险要求极高的养老金投资,此前竟然出现过收益率为负的情况。
“对于参保者个人来说,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实际上并没有个人产权;或者说,参保者个人账户的产权并没有受到现行法规制度的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指出。
2012年,广东省等地委托社保基金会运营的资金,投资回报都在9%以上,高过全国养老金投资的收益。但是,当媒体问到:养老金投资运营获得的收益该如何分配,个人账户是否也可以“分一杯羹”?得到的回答是:目前用滚存结余养老金投资运营产生的收益不应区分统筹基金收益和个人账户基金收益,应将投资运营收益全额计入滚存结余基金。
这就意味着:不管投资收益多大,劳动者个人的养老金还得按现行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既定公式计算,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主要用于抵冲或减少政府的财政补贴。这样看来,赚钱的收益不归我们,赔钱了养老金会面临更大风险缺口。在唐钧看来,养老金最重要的是储蓄型功能,如果将它过多应用于资本市场,存在的风险将更大。
未来,我们拿什么去养老
唐钧认为改革后的养老制度应该分为基本养老金和补充养老金。
基本养老保险,相当于目前美国的联邦养老金。实行“社会统筹+财政补贴”,现收现付,以保障参保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全国人民不分身份、职业,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资格缴费参保,个人缴费与企业无关;企业分担的部分,则由国家以纳税的方式直接向企业收缴。
这一层面讲求的是公平,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待遇应该基本在同一水平上。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定量,按生活必需的商品和服务计算,然后区分地区差别,再按物价指数逐年调整。
补充养老保险,相当于美国的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储备积累,产权明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 自愿参加。这一层面与效率挂钩,多交多得。由政府立法监督,但由市场运作。政府指定有资质的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运营,用人单位按职工的意愿选择承保机构,签订协议,并允许退出和重新选择。
唐钧表示:“中国资本市场与养老的对接应当寄希望于市场化或者准市场化(国家财政担保)运作的补充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