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70%农业流动人口不愿放弃农村户籍
2013-10-24 11:19 点击量:990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论坛上,记者采访了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司长王谦。他说,调查表明,七成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愿意在城市长期居住,但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在城市落户。
曾被万千农民梦寐以求的“农转非”,如今为何遇冷?
【核心观点】
观点一:农业流动人口不愿“农转非”,针对的只是中小城镇的户口,而非大城市。
观点二:新生代流动人口追求的不是户口转变的“形”,而是公共服务的“实”。
观点三:重点任务是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间的差距。
一 问:为何不愿放弃农村户口
大城市难落户,想保留土地
记者:流动人口不愿放弃农村户口是不是担心出现“两不落”的情况,既享受不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又失去了土地和宅基地的基本保障?
王谦:农业流动人口不愿“农转非”,针对的只是中小城镇的户口,而非大城市。调查显示,有意愿落户城市者中,70%的人口希望落户大城市。
影响人口流向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状况。进入21世纪,人口流入重心由珠三角北移到长三角。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流入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城市是上海、北京、天津和苏州。
人口大量涌入给大城市的管理带来难题。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政府一直希望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制定相应落户政策的原则是,优先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逐步放开大城市落户条件,不断完善特大城市落户政策。
大城市落户难,没有城市户籍,流动人口难以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利。全国第三次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揭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享有程度,远低于同龄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也远不及城市和农村居民。更为严重的是,超过2000万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还不能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升学的权利。
中小城镇可以落户,但城市的公共服务吸引力不够。相比之下,不断推进的农村土地政策改革,很大程度上使得土地和宅基地成为农民的基本保障、长远利益。调查显示,不愿意“农转非”的流动人口中,35%的人是想保留土地。愿意“农转非”者,35%的人不愿意交回承包地。
二问:为何不愿落户中小城镇
就业、公共服务等无法比肩大城市
记者:农民工为何不愿意落户中小城镇?
王谦:原因在于,从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水平来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差距明显,与小城镇差距更大,此“市民”不同于彼“市民”。
农业流动人口进入城市,首先是寻求就业。大城市的就业岗位远比中小城市多。比如,大城市许多人没时间做家务,小时工需求旺盛,做小时工的几乎都是外地人。仅“小时工”这个工作岗位,大城市就比中小城市多许多。就业岗位多,意味着发展机会多,发展空间大。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更看重城市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超过一半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出生于1980年以后。与上一代相比,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其进入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对未来发展有更多新期待,更关注城市的公共政策、医疗卫生服务、生活质量和社会文化环境等。他们追求的不是户口转变的“形”,而是公共服务的“实”。调查显示,愿意“农转非”的流动人口中,46.6%的人是为了子女的教育和升学,20%的人是为了获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
大城市在这些方面无疑具有相对优势。大城市的公共资源多,如教育、医疗等资源是中小城市望尘莫及的,并且公共服务和相关政策在日益改善。这些对于关注发展前途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更具吸引力。
三问:如何实现有序市民化
人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有机结合
记者: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就是“农转非”吗?
王谦: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农民工市民化”相关研究,简而言之,“市民化”包括四个方面:转移就业、享受均等公共服务、取得户籍资格、心理和文化上的认同交融。
由此可见,“农转非”并非农民工市民化的全部。但现实情况是,如果不取得城市户籍,流动人口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利要打折扣,难以“走进这座城市”。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记者:“有序推进”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王谦:预计我国人口流动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并且不会在短期内缩小规模。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将继续增长,沿海的经济中心地区人口将更为密集。
“有序推进”城镇化,需要人的城镇化与城镇自身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首先要实现市民化推进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城市在功能定位、产业支撑、综合承载力方面就要考虑外来人口的空间。
其次,要明确推进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新生代流动人口和举家流动的人口是优先考虑的人群,重点任务则是缩小社保、公共卫生、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间的差距。此外,要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好市场的作用,通过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引导人们有序流动迁移。
最后,还要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农村迁移人口接受城市文明、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由“转”为市民到“化”为市民,还有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