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孩在重庆:不去学校上课 父母在家教学
2013-11-18 10:44 点击量:1973 来源:重庆晨报
本版图/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有对美国夫妇,带着4个孩子在重庆工作生活。这4个孩子,不送去学校,父母自己当老师,在家给孩子上课。
他们在家怎么上课?课程又是怎么安排的?昨日,我们来到这对美国夫妇家一探究竟。
入乡随俗
一家6口中文名字全姓王
“我叫Jaylene王小丽,16岁。”
“我叫Emily王小佳,13岁。”
“我叫Adam王小凯,11岁。”
“我叫Audrey王小乐,7岁了。”
面对我们的造访,4个金发碧眼的小兄妹一字排开,用略微生硬的中文自我介绍。
对面沙发上坐着的爸爸妈妈,也跟上了孩子们的节奏,“我是爸爸Grant Johnson,王星海”、“我是妈妈Christa Johnson,王林静”。
爸爸解释,他们来到重庆后请了一位中文老师,老师为他们一家取了这些名字,“王有国王的意思,霸气,我们都喜欢。”
介绍完毕后,爸爸转过身,向记者伸出大手,标准的美式英文男中音响起:“Welcome,we are the Johnson family。”(欢迎,我们是约翰逊一家)。
约翰逊一家是个大家庭,他们有12个孩子,最大的31岁了,最小的才7岁。半年前,身为工程师的格兰特因为工作关系,带着老婆和还未成年的4个孩子来到重庆工作生活。
“我的孩子们都是在家上学的。”妈妈克里斯塔说起孩子们的“家庭学校”显得很自豪,在美国,家庭学校并不是一件稀奇事,相当数量的美国家长选择这种教学方式,当然主要是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前的这一段时期。
在家教学
培养孩子实际操作能力
这一家住在渝北龙湖西苑。
约翰逊一家6口刚用完午餐,亚当(Adam)就跟着父母把盘子刀叉收进了厨房,杰琳(Jaylene)和艾米丽(Emily)合作洗碗,就连最小的奥德丽(Audrey)也拿起抹布,跪在凳子上,一点点地擦起餐桌来。
“这是在家上学课程的一部分,做家务等生活技能的培养是必须的。”格兰特现在就职的公司离家步行需要20分钟,偶尔,他会在中午回家给孩子们布置下午艺术创作的题目。
来重庆前,他们在美国加州的萨克拉门托生活。孩子们的中文水平为零。
“重庆的国际学校学费太贵,每年每人需要约18万元人民币,还是难以承受。”爸爸解释,本地学校又是全中文授课,孩子听不懂。
还好,在美国时,约翰逊夫妇就已经在家给孩子们上课。“选择在家教孩子,除了经济原因,更多的是觉得这种方式能培养孩子们的实作和真正有用的能力。”妈妈克里斯塔说,自己的教育是在公立学校完成的,“学校的教育,很多课程都是为了考试而开设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应付考试。我真的想不起来以前那些背过的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物理方程了。很多时候,孩子为了考试记忆,然后忘却。”
上课学啥
包括中文课程和做早餐
约翰逊一家今年5月才来重庆,当时夫妇俩就决定,要把孩子们学习中文作为重中之重。上午9点到中午12点,都是学习中文的时间,每个星期三,还聘请了中文老师到家里授课。
别以为在家上课就很轻松,课表内容可是从6点开始的。“3个大一点的孩子都已经形成习惯,早上6点就开始读书了。”
帮父母准备早饭也在孩子们的课表当中。爸爸格兰特很骄傲地说,夫妻俩每天都能吃到儿女们准备的早餐。牛奶、燕麦、面包、烤肠……具体吃什么由孩子们决定,“这是家里的传统了,孩子们做得都很好。”
学习中文是孩子们现在的主要任务。“老师”、“公务员”、“去”、“来”……3个大一点的孩子跟着妈妈一起大声朗读中文。
齐读后,唯一的男生亚当和妈妈用中文模拟了买书的场景,虽然说得很慢,但听得出来,是练习过很多次的了。突然亚当卡了壳,因为分不清课本的“课”是读二声还是四声。
“四声,四声,亚当。”两个姐姐急了,连忙在一旁提醒。
兴趣众多
4个娃娃各有所长
上午的中文课,饭厅和客厅是课堂。下午的艺术创作课程,则在2楼的室内露台进行。10平方米左右的露台摆满了各种电子键盘、录音设备,光是专业制作视频的电脑显示屏就有4台,俨然一个专业多媒体录音棚的架势。
这些器材都是从美国运来的。
格兰特是工程师,克里斯塔是家庭主妇,他们都非常热爱音乐,并坚持认为艺术创作能帮助孩子们打开思路。
11岁的亚当喜欢动画制作和给电影配乐,1格兰特布置了作业给他,就是为一部动作片配乐。两个星期的时间,亚当自弹自编,还给3分钟的音频配了画面,做得有模有样。
3个女孩子则喜欢唱歌。格兰特播放了一首由3个姐妹合唱、亚当弹奏的歌曲,兄妹几个合作得很有默契。“一起录歌能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这也是课程作业之一。”
16岁的杰琳在创作课程上,选择画一幅美少女战士的漫画。11岁的艾米丽除了唱歌,还喜欢缝纫和手工活,“万圣节的公主裙就是妈妈和我,用白色绸布裁剪缝制的。”艾米丽的创作课程是跟着妈妈学着缝制毛衣。
7岁的奥德丽这时也没有闲着,虽然她年纪尚小,不懂得什么叫创作,但看着哥哥姐姐们忙活着,她也拿出了自己的漫画书。“看,我还画了画哟!”奥德丽抽出夹在书中的纸,纸上是她用涂鸦的方式画的书中主角—两只黄鸭子,看着有些潦草,倒也妙趣横生。
下午4点,创作课结束,接着是数学学习时间。几个孩子或用电脑或用iPad,点开相关软件学习,爸爸是这一科的辅导老师。
下午5点一到,亚当更有劲儿了。因为来重庆安顿不久,历史和自然科学没有开课,所以到6点前妈妈准备晚饭的这段时间,孩子们可以去小区里跑跑玩玩,自由活动。
吃完晚饭,孩子们还要帮着打扫。此后,这一天的课程才算结束。
不缺朋友
觉得重庆人非常热情
在美国,约翰逊是个大家庭,亲戚朋友很多。“在美国,4个孩子不缺朋友。”
这4个小家伙,在重庆也很快建立起了自己的朋友圈子。“现在隔三岔五就有小朋友来敲门,到家里来玩。”妈妈克里斯塔对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很放心。
约翰逊夫妇到了重庆也同样积极。克里斯塔加入了重庆国际妇女社,格兰特所在公司组织的家庭活动,他都会带着家人参加。
“重庆人真的很热情。”杰琳激动地说,上周她和妈妈去超市买菜,认识了一个重庆女孩子,“她英文很棒,和我一见如故,现在来了我家四五次了,上周我还和她一起到了成都,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她说,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学好中文
孩子们再去就读本地学校
格兰特在重庆的工作合约是一年,“就算续不了约,我们还是会在重庆寻找其他工作,至少要呆满3年。”克里斯塔肯定地说,一旁的格兰特也点了点头。
“希望他们能尽快多学点中文,跟上去,”约翰逊夫妇有个想法,“明年至少能有一个孩子进入本地的小学。”
格兰特说,到重庆后,他们最想孩子们感受的是差异和融合,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学的体验,对于他们是弥足珍贵的。
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夫妇俩并不担心,考大学、考技能证书,或者去部队、嫁人……这些都有可能,“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希望帮他们找到自己真正的爱好,从而再去确定职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