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谁来当工人?
2013-04-23 10:35 点击量:1442 来源:未知
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时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投资方向的变化,产品的升级换代,不仅需要行业结构调整,还需要劳动力结构的转变。转型升级正在催生“技工时代”的到来。中国要实现从世界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离不开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支撑。可在上海等一线大城市的年轻人中间,安心长期做一个技术工人的并不多。
“技能人才是招聘会上最为稀缺的人才,许多公司开出较高的工资,也未必能够招到一二位真正的熟手。”《广州日报》4月1日披露的“广州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广州人才市场每2.5个岗位只对应两名求职者,而另一方面却有六七成大学毕业生仍未落实工作。
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也担忧,中国越来越缺技术工人;年轻人都去上大学,却不愿进工厂。
张伯刚的儿子两年前考上高中,最后选择了北京一所交通职业学校,学习修理德国汽车。这位北京的的士司机很高兴:“等他考取了证书,一毕业就有岗位,月薪至少七八千。工作也不累。”
但是,像张伯刚这样愿意让孩子当技工的父亲并不多。
仅有16.8%受访者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技术工人
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创新能力,需要科研出成果,同样还需要有把这些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技能型人才。就制造业而言,高技能人才更是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因素。我国的制造业占全球产出的19.8%,比美国还高0.4个百分点,但我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世界一流的高技能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工仅占5%。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不到15%。
高技能的人才在服务业也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在上海向服务业转型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一些服务行当的高技能人才呈现断层。以定制西服为例,定制一套纯手工西服,要历经量体、剪裁、试身、缝纫等185道工序,可目前在上海乃至全国能独立完成一整套西服手工制作的技工寥寥无几,还不足200人。
显然,技能型人才,不仅在传统的制造业中需要,在传统的服务业,甚至在现代服务业中也同样需要。一位能够选择最简单、最快捷方式解决管道堵塞的技工,和电脑工程师一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才。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某市场研究公司,进行了“面对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您愿意成为一个技能型人才吗”的调查。调查中,在回答“你本人愿意选择做一个技术工人吗”这个问题时,有7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大大超过调查者原先的预计。
在女性受访者回答“您会选择技术工人做丈夫吗”这个问题时,有39.6%的受访者表示会;只有15.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会。但是,在回答“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位技术工人吗”这个问题时,表示不希望的受访者达到28.5%;表示希望的受访者为16.8%;而表示看情况而定的受访者占53.4%。(如图)
由此可见,尽管有超过7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愿意做技术工人,但是,要自己的孩子也做技术工人,他们还是有顾虑的。或许,他们自己做技术工人,更多的是无奈,那么,也就有理由解释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坐在办公桌前,而不是站在操作台前。
报酬未必是选择的理由
那么,受访者为什么会选择做一个技术工人呢?调查显示,有61.9%的受访者理由是:目前,技术工人收入和一般白领的差别不大;有49.1%的受访者认为,做技术工人比较单纯,没有一般办公室的人事纠葛;有43.2%的受访者认为,做工人的压力比较小;有34.4%的受访者认为,做技术工人的上班时间比较固定。另外,有大约1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很高的学历,找不到其他工作,只好当工人。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在不愿意选择做技术工人的受访者中,收入不是首要因素。位列第一的是“技术工人工作比较辛苦”,占66.4%;其次是工作环境差,占44.8%;然后是收入偏低,占37.3%。(如图)
受访者潘先生是一位特种汽车修理技师,说到自己的职业,他说:“技术工人的很多工作是需要体力的。像我们修理汽车,不说拿一个什么部件,就说趴下起来,年纪大了就够呛了。你说,像那些电工,技术再好,到一定年龄登高就不行。一个管理人员,做到退休,在体力上不会有问题,一个技术工人,恐怕不行。所以,我是不愿意我的孩子做这个工作的,这不是钱的问题。”
从技工到技师的路太难走
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如果坚守在生产的第一线,最后成为一位高级技师,究竟需要付出多少努力,究竟需要哪些机遇?“首先是需要坚持。”技师潘先生解释道,“从技工到技师,是要耐得住寂寞。技师的很多技能是理论学习加上经验的累积。这个经验没有8~10年的摸索一般不大可能获得”。调查也显示,37.5%的受访者认为至少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而除了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知道之外,超过5成的受访者认为,一个技工要成为技师,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其实,时间只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即使坚持了那么长的时间,技术工人成为技师的也是凤毛麟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是否需要和愿意培养技师。在回答“从一般的技工到技师最需要的是什么条件”这一问题时,位列第一的是“自己的不懈追求”,这表明,受访者还是清楚,个人努力的重要性;而位列第二的是需要企业培养,占67.5%;位列第三的是工作岗位需要,占47.9%。(如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存在“去技能化”的倾向,普通技工的操作不断被机器替代,用电脑控制的机器来替代过去纯人工操作。一家磨具公司的法人代表陈先生解释说:“磨具制作需要精密加工,我们过去主要依靠老师傅,现在不一样了,不少加工可以用电脑编程,电脑控制机床。工人只要学会简单的操作。所以,我们这里的生产基本不需要特别的技能。过去,我们需要技师,现在,未必需要了。”
即使在一些特别需要有高超技能的企业,管理者也陷入纠结之中。由于不少企业缺乏培训机制,因此,员工的技能提升主要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不高。企业需要高技能员工也常常是采用高薪挖角的模式,而自己的高技能员工也常常面临被其他企业高薪挖走的可能。对培养高技能员工陷入的这种怪圈,高技能人才的出现就自然遇到瓶颈。在大型国有企业中,还有技工晋级技师的通道,但一般的外企或民企,这样的通道也被模糊了。
让技工能够体面地生存
员工自己对技能培训抱有什么样的心态呢?有一个对比,在自己掏钱培训学习的项目选择上,年轻人学习英语、音乐,考各种证书等乐此不疲,但是自费学习技术技能的却比较少。多年前,某调查中心对于职业教育进行的调查显示,进入中等或者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大部分认为,去职校读书是因为不能考取本科大学,是无奈之举。
在回答“要使大家愿意从事技术工作需要哪些条件”这个问题时,有68.4%的受访者认为,需要提高技工的工资福利;有58.4%的受访者认为,要形成重视技能的舆论氛围;有43.1%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形成尊重体力劳动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