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邦的成功看企业管理之道
2013-04-24 08:57 点击量:1649 来源:未知
汉高祖刘邦击败西楚霸王项羽而一统天下,成为汉王朝的第一位帝王,其从弱到强,屡败屡战,并最终一战定天下的故事广为民间所熟悉。不仅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还成了许多专家学者研究成功之道的案例。对于刘邦,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出身并不好的他,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一统天下的君王,奠定汉王朝数百年的基业?
对此,刘邦的部下是这样总结的:“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这个总结也不错,但不够精准。
从《史记。高祖本纪》中来看,个人认为,刘邦的成功至少有以下四方面因素。
因素一:知人善用建团队。
刘邦并不完全赞成部下们为自己总结的致胜原因。他为自己的成功总结的原因可能会更精准一些:“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此话的意思是:他之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知人善用。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政治家虚怀若谷的胸怀。一代帝王在群臣面前居然敢于承认自己与部属相比不足的一面,这足以让部属自惭而更显忠诚。
古人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的确不错。刘邦的成功得益于三个人:张良、萧何和韩信。张良的计谋无人出其右,萧何的内政管理是当仁不让的拿手好戏,而韩信用兵更是空前。这三个人各有所长,但如果没有碰到刘邦,这三个人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好人才更需要好领导。刘邦无疑就是一个好领导,让这三个人分别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长处打拼事业,并最终成就霸业。
知人善用成就一个好团队,也成就领导者的事业。一个好的团队就是各种才能之人的组合与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方能兴业强国。
因素二:从谏如流贤下士。
刘邦出身并不好,自身学历水平也不是很高,但他虚心好学,礼贤下士。
当高阳人郦食其前去求见他的时候,刘邦正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
郦食其见了并叩不拜,只是略微俯身作了个长揖,说:“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
刘邦一听来者语气不凡,赶紧站起身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座。郦食其劝说刘邦袭击陈留,刘邦采纳,结果得到了秦军储存的粮食,解决了军粮不足的问题。
在韩信称齐王的时候,刚开始,刘邦也差点与项羽一样犯错,准备兴兵攻打,但最后采纳了张良的苦劝,并派张良带着王印到齐国封韩信为齐王,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己的同盟力量,避免了内讧损耗。同时,也由于韩信在山东的存在,威胁了项羽的北面,使其不敢进攻刘邦,牵制了项羽的力量。
而在攻打宛城的时候,刘邦又听从了敌方谋士陈恢的建议,同意对方有条件的投降,不但增加新的军事力量,壮大了自己的实力,而且为其他秦地官员树立了示范作用:那就是降者不杀,还能得到重用。于是,在西进途中,许多秦地官员纷纷投降刘邦,让刘邦能够顺利地提前进入关中。
因素三:奖惩分明立威信。
高祖斩白蛇应该是刘邦第一个立威的地方。跟随他的士兵都不敢去斩掉这条躺在路上的白蛇,建议刘邦绕道而行,但刘邦借着酒劲,醉斩白蛇,清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开始畏惧他。刘邦的威信从此树立起来。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见风使舵。他看到项羽入关后要攻打刘邦,为了得到项羽的封赏,就背地里派人对项羽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
刘邦向项羽道歉的时候,项羽如实相告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刘邦已脱身回营,第一件事就是杀了曹无伤。刘邦对待背叛者的无情,使得在楚汉争霸之战中,刘邦的阵营里反反复复之人不多,都能够与刘邦坚持到最后。
对立了功劳的将领,刘邦也不吝惜奖励。刘邦的一个家人用几句话解决了刘邦与老父亲的礼仪问题,刘邦重赏黄金500两;田肯向其奉献管理汉中和齐地的良策,刘邦也赏给他黄金500两。对于在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将领,刘邦都根据功劳大小进行了分封,而对后来背叛他的将领,基本上追杀殆尽。
应该说,刘邦基本上能够做到奖惩分明,奖惩不论亲疏,不分贵贱。所以,刘邦能够得到部属们的信服。他们也愿意为刘邦誓死效力,生死与共。
因素四: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能够得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能够施行仁政,能够体谅百姓的生存艰难,因此,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并最终得到天下。
刘邦天性仁厚。在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役徒去郦山时,役徒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郦山恐怕都会逃光,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乡时便停下来饮酒。趁着夜色,刘邦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并对他们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但役徒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如果刘邦不仁厚,谁在这个时候还会跟着他呢?
此外,楚怀王派刘邦西进关中,也是看中了刘邦的忠厚。因为,怀王及其臣下认为只有派忠厚老实的人,实行仁义,率军西进,向秦地的父老兄弟讲明道理,不欺压百姓,才会使秦地降服。而秦地父老兄弟因为他们的君主暴虐而受苦已经很久了,所以,用仁政比用战争效果会好得多。
事实也确实如此,刘邦在西进途中,因为施行仁政,而来投刘邦的人很多,秦地官员也纷纷开门迎接刘邦,使得刘邦能够快速进到关中。
刘邦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 ,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做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随即,刘邦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
刘邦却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刘邦这样做让关中人民更加希望刘邦能够留下来当他们的领导者。
因此,领导仁义爱民,处处想着自己的部属,部属就会知恩图报,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意思。
纵观历史长河中,仁义兴国、兴家、兴业的比比皆是,是所谓施仁政,百业兴,国强民安。